0%

最近科技版铺天盖地的新闻就是 WinXP 退役,虽然自己早就没有在使用这个系统了(不包括虚拟机),但对其的感情还是有的,往事历历在目啊: 2003 年大二的时候,个人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 PC 机(当时学校规定大一不许带电脑)。那会儿买个电脑的目的似乎并不是用电脑来玩,而是玩电脑本身,犹记得安装的操作系统正是 WinXP,什么组策略、注册表、msconfig,每天查看和设置,不亦乐乎。当时安装的第一个杀毒软件似乎是从同学处拷来的金山毒霸吧(那会儿金山挺有名的),然后每天找破解补丁、病毒库包,安装卸载各种杀软,忙得不亦乐乎,倒是从没中过什么病毒(说实在的,有病毒这帮孙子也查不出来吧,当时)。 每一个电脑玩家都会有 N 回替他人重装电脑或者修电脑的经历,我也不例外,于是每次都要遵循如此流程:备份C盘文件到其他文件夹,备份驱动程序,重装系统,安装驱动程序,对系统做基本的优化,安装杀毒软件并帮助破解。话说前面的都挺容易也很快,最后两步挺伤神,而且就算搞好了,过一段时间还是要出问题,直到出现了 360。 360 一开始除了其创始人本身的案底以外,倒是没有什么流氓行径,并且还送免费的卡巴斯基注册码,当时就冲这个使用了他。并一直使用到现在。撇开 360 安全卫士(这里不谈 360 公司的其他任何产品,我反正是不用的)到底是不是流氓不谈(个人感觉只要设置对了就不流氓,只会一路回车的小白你用什么都会觉得是流氓),他解决了我两个大的问题:对系统的日常优化,软件及时更新(相当于在 App Store 的基础上还提供了 P2P 加速功能),这样才总算帮我从玩电脑本身的轮回中彻底解脱了出来,再搭配上后来微软的亲儿子杀软 MSE,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帮人装电脑伤神了。 说起来到了使用 Win7 以后,360 安全卫士的作用就已经完全不那么重要了(感觉这时候系统升级即便用自带的也不会被坑,这一点很重要),再加上有了 MSE 和神级软件 CCleaner,360 安全卫士的功能里也就是软件管家用一下了,但是就这一个功能却没有完美的替代品,所以一直留着他。 很多人逢 360 就跟我说流氓,然后我问那我不用 360 请问你叫我用什么呢?有的人就会叫我回到 10 多年前的玩电脑本身的时代,另一部分人甚至就叫我去装腾讯、金山、百度、XX管家,我当时就笑了,他们难道就干净吗?反正国产的都没节操,我何不用一个功能最完善和稳定的呢?另外,就我帮人安装电脑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360 只要设置得当,还是可以一用的。 由于我自己切换到了 MAC 平台,可能以后都不会再使用类似软件了,谨以此文,聊以慰藉吧。 最后发一个昨天看见的笑话,与大家分享,当时我确实笑喷了:猛击链接

之前在 windows 上操作 git 一直都是使用命令行或者 TortoiseGit,由于最近一直在琢磨着把工作平台换为 MAC,所以考察了一下相应的工具,于是发现了 SourceTree。 SourceTree 是一款由 Atlassian 推出的用于管理源代码的工具,可以安装在 Windows 和 Mac 上,用以管理你托管在 Github、BitBucket 或其他自建 Git 服务器上的源码。使用非常方便,如果是从 TortoiseGit 迁移过来的用户,上手只需数分钟,大致界面见图: 有了这个工具以后再也不用一个个手把手教团队中新来的非程序员如何使用生涩的命令行代码了。并且对整个项目的分支和走向也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最近余额宝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互联网公司终于触及到了大佬们敏感的核心利益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啊,黄光裕第二会出现吗? 我不是马云的粉丝也不是阿里的,正相反,对他的很多不地道的事情多有不齿,只是有一点我知道,余额宝是近年来互联网上让我直接受惠比较大的一个产品,所以我支持他,我用钱投票。 遥想当年,我第一次拿到身份证,怀揣过年压岁钱,心怀忐忑和期待的来到四大行之一的建设银行,办理我人生中第一张银行卡的时候,被柜员的冷眼冷语激怒(嫌我年纪小、钱少),转而来到招商银行开户,也算是自己独立与金融机构打的初次交道了。不算是很美好的回忆,却让我对国有四大行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后来办理了第一张信用卡、购买了第一份基金和第一支股票,但是一直都是小打小闹、亏多赚少,似乎金融理财一直离我很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年轻人没钱炒房,只有把有限的资金通过短时间的定期循环存款,可这样的收益率实在太少,并且操作繁琐,还经常因为提取一笔现金就要破坏某个存到一半的定期而蛋疼,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收益率也是够少的。 直到余额宝的出现,他改变了我的经济运作模式:我开始使用快捷支付(绑定储蓄卡和信用卡),我把储蓄卡的现金存在余额宝、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我用余额宝还信用卡(帐期间该笔款项在余额宝所产生的收益算是得到了),当我需要取现的时候,用手机支付宝客户端向储蓄卡转账(为了更好的体验我将手机号由移动换为了联通),然后前往ATM机提取。这一切很自然,在不影响我任何生活(如果硬说有影响,那就是改进了我的生活)的情况下又为我带来了收益。 很多人都在担忧支付宝的账号安全问题,所以我办理了笔笔交易短信验证业务,并为手机锁屏上了密码,所以很多网上流传的安全问题在我这边毫无压力。 至于会不会赔钱、有没有风险的问题,我也实在不愿讨论,往往我会说:“投资都有风险”。不过市面上你还能找到如此收益率和便捷度的理财工具吗?

今天早上出门办事接连坐了两趟的士,用嘀嘀打车省了24元,付款时的便利性(不用找零)和切实的返款实惠确实是最近几个月感受到的最为惠民的事情了。随着BAT中的后两位(阿里和腾讯)在打车市场的火拼逐渐白热化,打车软件和移动支付似乎突然之间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招手叫车,犹记得在很多时候,热门的地点,与人抢车往往影响了一整天的心情,很多时候,叫不到车,或者,还没上车,司机就告诉你他要交班了,真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 后来市政府出了一个电招服务(武汉是拨打电话 66667777),想象中觉得他挺好的,关键时候陆陆续续用过几次,没有成功过一回,有一回晚上急着出门办事,一个车没有,打电招电话回复你附近没有车,着实令人心寒啊,无奈走了2站路才拦下一辆已经坐了人的车,好说歹说与人拼车,才得以成行。 然后就发现了嘀嘀打车,这时候他还没有乘客返款的优惠(微信支付还没出),不过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其便利性。由于叫车不需要临街观察是否有空车路过,买卖双方对对方的需求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有了GPS以后,获取对方的方位信息不用再费过多的口舌之利了,所以以前基本上不可能打到车的时间或点,现在都可以顺利的叫到的士了,有时候司机从几个路口以外开过来接你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春节前嘀嘀和快的打车陆续推出了令人震撼的打车返款功能,在武汉,起步价(含燃油附加费)才8元,所以很多情况下打车可以实现免费了。春节期间出门的频次高,两个软件交替使用,节省了不少钱,顿时感觉高大上啊,生活幸福指数突然觉得升高了不少。 春节后这种感觉有一定的回落,感觉快的的服务器有点跟不上,到了上下班高峰期,基本上就没办法叫得到车,根据司机的反馈是他们的司机版客户端也是经常无法连接,这方面嘀嘀做的要好很多,基本上虽然等待的时间比春节期间要久,但还是可以顺利叫到车的。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可以酌情考虑吧快的打车删除了。 不过单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快的打车做得要更加人性化一些,和支付宝账号直观的绑定选项省去了我的不少疑惑,并且打到车以后可以给司机发送文字或者语音信息还是比较贴心的(虽然司机接单以后都喜欢直接打电话过来)。 由于使用打车软件的频繁度,促使我这个十多年的中国移动用户完成了向联通的转移,中国移动的2G龟速在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了。 由于换号,发现了微信的一个重大安全问题,当我修改微信的手机号绑定的时候,他竟然没有要求我进行针对旧手机号的验证,而只是自己识别了一下我的通讯录,比对后发现没有改变,就认可了我修改绑定手机号这件事,在此我想问,万一我的手机掉了,或者通讯录被人拷贝了呢?那不是轻易就被人修改了被绑定的手机号吗?在这一点上支付宝做的更加保守一些,是我感觉自己把钱继续放在余额宝是对的,至于微信,还是就绑一张信用卡吧。

对于一个没有携号转网服务的大天朝手机用户而言,想要更换运营商,成本是很高的,这也成了我多年来一直坚持使用坑爹的中国移动的理由。 不过随着移动应用和日常生活的融合日益紧密,中国移动的网络状况实在是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了(主流手机使用移动 3G/4G 都需要逼迫自己购买非常坑爹的设备,iphone 移动合约机价格也着实坑爹)。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在大家想象中应该很稳定的移动 2G 信号也是每况日下,速度慢到令人发指,以至于前段时间的打车软件送钱活动,到了付款环节,手机死活无法连接网络,真有一种让人想砸手机的感觉。不过我清醒的认识到这不关手机的事,于是,换号被摆上了日程。 换号之前需要计算成本,到底是换成电信还是移动呢?这是一个问题。正所谓南电信、北联通(对于固定宽带而言),很不幸的是我正处于南方,所以家里宽带是电信,电信的手机号与宽带绑定后可以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资费肯定是更有优势的,并且据说在火车和乡村,电信的3G信号覆盖更佳,不过坑爹的是,电信的终端很难购买,要么就得买坑爹的合约机,要么就需要买一些非常奇葩版本的手机,唯一靠谱的选择只有 iPhone;联通制式没得说,市面上随便买个主流手机都会会有联通版,而且性价比挺高,只是对联通的差印象自从他创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形成了,联通俨然已经成为了信号差的代名词(虽然后来咨询了一下说是信号比以前好多了),另外很多人所联通的服务不好喜欢暗中乱扣费,另外,对比了一下资费,确实是比电信要贵一些。 最后权衡再三,并参考了几位使用电信手机的哥们蛋疼的选购手机的经历以后,选择了联通。 接触联通以后才发现移动如果不是靠多年的积累,早就应该被自然淘汰,并消失再历史的长河中了。联通有强大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方便的查询业务,人工客服回答热情及时,各种服务使用起来也是与时代挂钩的。上网买了一个手机号,选择了8结尾的靓号也没有加价,号卡还是发的顺丰,用户体验很不错。 其实换号最不麻烦的环节就是通知亲朋好友了,因为大部分联系密切的都加了微信和QQ,在朋友圈和QQ签名挂一下新手机号就行了,长辈型用户发个短信打个电话基本可以解决。 最麻烦的就要数各个网站的绑定手机号替换,由于本人是深度用户,绑定了手机号的服务多如牛毛,遂拟定了一个大致的列表,挂在 GTD 工具里,逐个替换,列表如下,仅供参考:

QQ 新浪微博 支付宝 微信 嘀嘀打车 快的打车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搜房 顺丰 顺丰微信 招行 交行 大众点评 豆瓣 水费 电费 物业 社保 证券 携程 途牛 百度 苏宁易购 微信公众

基本上这样做了以后,主要的生活就不受影响了,不过难免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这就需要把老的手机号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持续的想还绑定了哪些手机号,想到就立即改过来,期间还可以将老号码设定一下呼叫转移,这样有没有通知到的亲朋好友如果打电话过来,也可以顺便通知了。另外,由于现在骗子多,所以通知别人自己换号的短信最好是用老的手机号发出。 以上列表中大部分手机号都可以在手机/PC上修改,除了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的手机号绑定极为奇葩,预留手机号和联系人手机号需要分开申请修改,并且,还必须在柜台办理(每次排队半小时以上)。在这一点上,招商银行就要好很多,直接用 U 盾登录专业版就修改了。 至此手机号就基本上算是过渡完毕了,联通号到目前用了超过半个月,期间还走了一趟乡下,事实证明即便在乡下也有手机信号的,只是部分地区没有 3G 而已,但有些乡下地方居然有 HSPA+,着实令人惊喜。手机上网速度的变更对手机使用习惯的变更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换了联通,以前的移动老号码就要销号了(我是一个专一的人,并且不喜欢携带多部手机),销号过程中发现了移动的两笔僵尸业务,竟然瞒着我持续的收了3年(一个5元/月,一个3元/月),销号的时候查询网上营业厅详单才发现了这一点,着实让我吃惊了一把(因为这两个业务我是知道的,并且亲自用发短信取消过,还收到了取消成功的短信,并且网上营业厅也查不到这两笔业务),不过very well,如今总算是出坑了。谁说联通就比移动坑啊? 最后总结,从移动换到联通是值得的(我从2002年开始至上个月月底一直是中国移动的用户)。下一步计划是把老婆的手机号也缓过来。 PS:我的亲朋好友如果看到这里想问我新手机号是什么,请在微信/QQ上与我联系,或者打开这个页面 http://interjc.net/contact/mobile (密码是我真实姓名的全拼,中间没有空格)。